近年来,聊城市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和出行也更加方便便捷。但一条刚建不久的马路,因为不断增添通信、供电、供水等功能,而屡遭“开膛破肚”。为避免这种情况,在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期间,聊城市政协委员张丽华提出可以建设地下“公共管廊”,降低城市建设成本。
张丽华介绍,城市道路频遭“开膛破肚”不仅给社会资源带来极大浪费,也给老百姓生活带来不便。马路一次开合,快则一周,慢则数月,极大影响市民出行,且挖掘城市道路的直接成本也很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城市规划不科学,缺乏前瞻性,并且随意性太大,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其次,道路频遭“开膛破肚”也与目前水、电、气、通讯等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调的城市管理体制有关。
张丽华提议,可以参照推广北京、上海等城市建设地下“公共管廊”的做法,管廊建成后,每隔一段距离留有一个操作井,管线安装、检修、故障排除等工作全在隧道内部进行,此后,如果地面建筑增加,需要增设的管线,直接从“公共管廊”里预留的通道装入,这样可避免频繁地对马路“开膛破肚”。 13日,记者走访聊城市区道路发现,每隔一段道路都会有一个窖井,有的窖井井盖已不知去向,影响了市民的出行。聊城市住建委表示,城市道路频遭“开膛破肚”是城市发展初期的通病,主要原因是城建资金相对紧张,往往资金大都投入到道路建设上,没有像发达城市那样在地下投入大量资金。目前,聊城市古城区1平方公里改造中主干道按规划实施了综合管沟,可以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此外,市住建委建议规划部门超前规划设置“管道通廊”减少开膛破肚现象,在没“管道通廊”的道路施工中加强监管力度,定期召开排水、燃气等有关单位的管网协调会,能不破则不破,减少道路交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