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 刘茜 通讯员 吴怡蓉 粤水轩 实习生 吴城华 策划:郭亦乐 邓红辉 统筹:王长庚 陈清浩
问策广东水利之4 关注贫乏的水资源
●为应对咸潮和污染,珠海、广州演绎了一场“取水三迁”的双城记
●咸潮梦魇般加大珠三角供水压力,加剧趋势并未因多建水库而减弱
● 珠海、广州、中山水资源紧张的境况正是珠三角水质性缺水的缩影
近日,对水资源日见紧缺的珠三角来说,有两件大喜事———
4月19日,为珠澳供水系统增加4011万立方米、的竹银水源工程竣工,困扰珠澳多年的咸潮期供水问题有望基本解决。
同一天,省珠办通报珠江综合整治情况:经过广东省珠江流域13个地市的努力,珠江基本实现“八年变清”目标。
近年来,为应对咸潮和污染,珠海、广州两地的取水点再三转移,越转越远,演绎了一出“取水三迁”的双城记。如今,大型水源工程竣工和珠江整治初见成效,两地取水的燃眉之急可望缓解。但禁而未止的污染和愈加凶猛的咸潮,给能否真正解决广东水资源危机打上问号。
双城的困惑亦是全省的缩影。在河网密集、降水充沛的广东,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仅为2100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水平,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特别在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用水需求大,蓄水能力不足,因咸潮、污染等问题造成的水质性缺水严重。
“守着江河没水喝,守着江河要调水喝”,在珠三角经济高速起飞的同时,这句话却如梦魇般令广东隐隐作痛。
“双城记”之广州如何跳出水污染包围圈
花花绿绿的胶袋、烧焦的鞋子和破轮胎、泛着油花的污水,还有远处漂来的浮萍……河水涨落之间,浸没于水中的污秽之物被裹挟在滔滔西江中,日夜不停地东流而去。每次看到这种情况,广州西江取水站的李工程师总是要让工人们马上进行快速打捞,以免影响周围水质。
然而,这样的垃圾总是不断地漂来,怎么也打捞不尽。
“没办法,西江沿岸这种状况太常见了。再往下游去,工厂多了,情况更糟。”李工说。
西江取水点被高度关注,只因它近年成为广州人的新水源。
由于珠江水污染,市区河段水质已劣于V类标准,依傍珠江的广州,早已不能从珠江中直接取水。为了让广州人喝上干净的水,该市的取水口也历经多次迁移,由原来的广州流溪河,迁至27公里以外的北江顺德水道,再到现在70公里以外的西江引水。
“取水距离越迁越远,取水成本不断攀升,然而水质却没有明显改善。”李工感叹。
守着大江,却水源危机四伏,广州并非个案。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教授介绍,在珠三角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符合三类水质的河长已经不足20%。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一方面农业、工业和城镇生活需水量不断增大,供水能力日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水质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最终导致珠三角水质性缺水的城市比比皆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城市供水水源地一迁再迁。
但是,取水口远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因为,近年来,因水质污染造成的缺水现象愈来愈严重,已从珠三角蔓延到珠江流域中上游部分地区。可以预见,如果不及时遏制环境污染,“守着珠江调水喝”的无奈就有可能变成“守着珠江没水喝”的可怕现实。
“双城记”之珠海咸潮上溯逼取水点上移
和广州类似,珠海也有自己的“取水三迁”的故事,但逼迫珠海的祸首,主要是咸潮。
就在竹银水库落成的前一个月,珠海还在与咸潮作最后的抗争。
3月10日下午2时,珠海平岗泵站的老王看了一下咸度表———486度,比250度的自来水国家标准差不多超标一倍。“一个小时前已经停止从河里抽水。”
平岗泵站所在的磨刀门水道,宽阔的江面微微泛蓝,“看上去水是很干净的,如果按照污染物的标准,这里是二类水,但江水越蓝,我们越担心,说明水越咸。”
平岗泵站建于1994年,在当初选址的时候,老王特意走访了江边许多渔民,“他们都说河水从来不咸的。没想到10多年后,平岗泵站10公里以上新建的竹洲头泵站也受到咸潮袭击。”
咸潮上溯的直接体现,是取水点不断上移。开建竹洲头泵站的时候,已经有咸潮上溯。珠海市水务局陈泽颖工程师掰着指头告诉笔者,平岗的超标天数为65天,下游的广昌泵站超标天数为半年,即使是在其30公里上游的竹洲头泵站,也有2个月出现超标。
泵站咸度的变化,折射出整个咸潮趋势的愈加凶猛。
“水咸得像喝汤一样!我们曾经只能将饮用水供水咸度调到800度,这本是灌溉农田水的上限,没有办法,不然就没水喝了。”说起2004—2005年的那一波咸潮,陈泽颖仍心有余悸。
根据国家防总的部署,水利部珠江委自2005年初以来连续七次实施珠江水量统一调度,压咸补淡。每到枯水期,蓄积多日的西江水自千里之外奔流而来。
对于珠海人和澳门人来说,喝咸水的担忧在今年开春之后算是基本消除了。竹银水库建成后,增加的库容令珠海、澳门的蓄水调节能力增加了一倍,这意味着即使仅依靠水库,也足以支撑珠海、澳门两市居民用水和工业用水一个多月。
珠三角之伤痛咸潮梦魇加大供水压力
中山市也是日渐凶猛的咸潮的受害者。中山市水务局资料显示,去年从10月17日,中山市南部镇区发生第一轮咸潮至今年2月上旬,先后遭受了8轮的咸潮袭击,南部沿海镇外江最高咸度达5000毫克/升以上。
过去几年,同受咸潮之害但程度比珠海相对要轻的中山人,托珠江流域调水压咸的福,供水压力相对要小一些。但中山市水务局调研员、市人大代表李达明却担心:随着竹银水源工程的建成启用,目前珠江防总实施的珠江流域集中补水调度机制势必取消,届时中山水资源紧缺状况将更加严峻。
中山的隐忧,其实是珠三角西岸依赖珠江供水地区的共同伤痛:咸潮经年加剧的趋势并未因多建水库而减弱。
咸潮如梦魇般加大了珠三角供水压力。水利部珠江委员会的资料显示:“21世纪之后,随着水资源利用量的大幅提高,加之2002年后连续6年枯水期干旱和河口地形演变等诸多不利因素,咸潮强度急剧增强,咸界明显上移,危害越来越大。”
按照一般规律,居民近年在磨刀门两岸引水围田筑闸,加上河口自然淤积延伸等因素,会导致潮汐动力减弱,咸潮应呈动力渐渐不足。但挖沙却将这种趋势抵消并逆转。
笔者沿磨刀门水道走访期间,不时驶过满载的运沙船,挖沙船在河两岸隆隆作业。“目前挖沙的情况比较严重,造成河床不均匀下切,这加重了咸潮上溯的程度。”陈泽颖说,特别是挖沙把河口的“栏门沙”挖掉后,咸潮就可以长驱直入。“这方面在曾经猖獗挖沙的北江已有前车之鉴”,专家指出,挖沙使北江河床下切了30%,西江和北江的分流比发生了变化,使得流经珠海的西江淡水减少。
不但咸潮愈加难以阻挡,上游的淡水也不够“给力”。珠江委的资料显示,近几年来,珠江流域偏旱,枯水期干支流来水偏小,导致咸潮上溯动力加强,咸潮影响频繁,各主要取水口无法正常取水。
敲响危机之警钟水质性缺水局面已显现
无论是咸潮、还是污染,珠海、广州、中山的境况其实是整个珠三角水质性缺水的缩影。据珠江委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三角总人口规模由1980年的1259万人增加到将近5000万,城镇化率达70%,城镇供水量增长了10倍以上。流域水资源利用量的增加加剧了枯水期,特别是特枯时段的上下游和行业间用水矛盾。
省水利厅调研材料指出,目前广东省缺水局面已显现,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用水需求大,但蓄水能力不足,水质性缺水问题严重。专家认为,除了上游因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带来生活生产污水以外,因所涉部门众多及河道跨界的原因引起的制度缺失、管理不善亦给水资源的治理与合理调配带来难题。
专家把我国当下的环保管理体制比喻成“九龙治水”。目前,管理一条流域性河流至少有9个部门在发挥作用,包括水利部门、环保部门、财政部门、国土资源部门、卫生部门、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等。其所涉及的部门之多造成河流管理真空地带,污染问题日益严峻。
不仅污染治理需要加强协调,日常的水资源管理也同样有此需求。解决用水与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一是要靠多建水库在丰水时蓄水,二是要将流域水量调度和水环境治理常态化,这同样亟需统筹协调。
“迫切需要国家通过并出台珠江水量调度条例,从法律层面解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珠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赵晓琳说。
“水环境治理要有一个流域管理机构,能够统筹协调上下游的利益。”长期研究城市供水管理的王杭州高级工程师呼吁,“要解决珠三角供水安全问题,从长远来看,要实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
■水利欠账
粤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的1/4
“如果说‘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是土地,‘十二五’期间将是水资源。”省水利厅厅长黄柏青说。
这绝非是危言耸听。省水利厅专家表示,广东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2100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2200立方米的水资源占有量,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
广东河网众多,降水充沛,为何人均水资源低于全国?专家指出,首先,全省人口增长导致分母增大,同时,作为分子的水资源也有减少的趋势。
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副处长黄芳表示,按照国家规定,人均水资源的统计没有把过境水计算在内,而广东的过境水是“大头”,“来自珠江、韩江等上游的入境水量平均每年有2361亿立方米;数量虽然不少,但是只有沿河两岸的狭长地带及三角洲地区可以利用。”
黄芳道出了广东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自有水与外来水结构不理想的问题,这是广东水资源趋于紧张的先天因素。与此同时,人类活动造成的水质性缺水严重则是广东水资源紧张的更重要的原因。
省水利厅资料显示,近年珠江口咸潮上溯,珠海市、中山市和广州市番禺区供水安全受到威胁。由于一些地区过度追求经济发展速度,造成了对水环境的污染和严重破坏。根据《广东省水资源质量状况通报》2010年第四季度监测评价水功能区达标率49.3%。在粤东粤西的部分河段,水质为劣V类,已出现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
总而言之,目前广东省缺水局面已显现,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用水需求大,但蓄水能力不足,水质性缺水问题严重。粤东西北地区,或是资源性缺水,或是水质性缺水,或是资源性与水质性缺水并存。江河湖库水污染形势严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不容乐观。
■治水对策
坚守“三条红线”
面对水量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的先天不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前50多年,广东省治水的思路一直着重放在工程治水这一点上。
区别于以工程治水为主导的治水思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三条红线”,即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水量、水质和节水三个层面约束人们的用水行为。自此,广东治水进入到新阶段。
其实,“十一五”期间,广东在“三条红线”治水上也已经进行过不少探索,有一些成功的实践。
2007年1月,广东出台《广东省用水定额》(试行),对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用水进行定额管理,对高耗水企业进行用水限制。
2008年8月,广东省政府颁布《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在东江流域实施水量分配,形成以水定需、量水定产的水量倒逼机制。鉴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也于去年3月实施,其他主要江河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也正在编制。
对于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十一五”期间,全省已完成了703个水功能区确界立碑工作,设置了水源保护区,核定了水域纳污能力。初步建立了水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江河湖库、供水水源地和重要排污口的水资源监测与管理。
要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节水工作刻不容缓。近年来,广东从法规体系、用水规划体系、用水指标体系、体制机制建设、取水许可和节水试点等方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2004年至2009年,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和万元GDP的耗水量连续6年呈大幅下降态势。
尽管广东的水资源利用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是广东目前还没形成良好的节水和水资源忧患意识,随意用水现象严重,2009年的《广东省水资源公报》显示,广东的总用水量、总耗水量、排污总量等指标依然位居全国前列,人均用水量依然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指出,“十二五”期间,广东将严格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三条红线”治水的新思路,建设珠海竹银水源工程、湛江鉴江供水枢纽等一批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跨流域调水引水骨干工程。实施珠三角“西水东调”工程等城市群供水工程建设,逐步建立起跨流域、跨地区,覆盖全珠三角的科学配置、高效统一的供水网络。